3)第732章 热情高涨的夏日_大明嫡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天的营业税看似只有三百七十二两余,数字看上去并不算多。

  可如果按照三百两来算,一个月就是九千两的营业税。

  一整年超过十万两的营业税。

  而大明在洪武新政之前,朝廷直接征收到的商税又有多少?

  朱允熥细细的回忆了一下。

  在洪武二十四年以前,大明的直接商税,不过才十五万两左右。

  当然,这是去掉了钞关税、番舶抽分、房地契税、竹木抽分、矿银、渔课等以外的直接商税。

  可怜的有明一朝。

  工商业已经超常发展,却只能征收不过十多万两的直接商业税。

  而现在,仅仅是一个西城项目,一年就能有十万两左右的商业营业税的收入。

  这如何能算少的?

  在过去,应天府一年的田赋折银计算,也不过是三十余万两左右。

  现在,一个西城项目就能有过去应天府一年田赋三分之一的份额。

  自然是容不得邹学玉、虞大廉等人不激动了。

  朱允熥想了想,方才继续说道:“西城项目是个标杆,接下来就是完成全部工程项目,严格控制西城项目的质量,确保在商品货物上严苛把关,钱钞过往监督到位。

  若是此法可行,往后就能以大明商号为主体,在诸如苏州府、杭州府、凤阳府之类的大城,照办西城项目的经验。”

  这就是一个大明官办商业综合体的构想。

  最直接的目的,其实也并不是为了征收那些营业税,而是以这些商业综合体,带动地方资源的集中,带动地方百姓富裕起来。

  朝廷不可能让所有人的钱袋子里,装着一样多的银子。

  但至少能在保证持续严苛管理朝堂命官和地方士绅豪族商贾之后,确保能让尽可能多的百姓渐渐的富裕起来。

  这才是应天城西城项目建设之初的目的。

  现在,很显然已经是取得了第一步的成功。

  今天一天,项目上消费营业税就有三百七十二两之多。

  背后,是数额更大的消费。

  而这些被百姓们花出去的钱,又会通过各种渠道,转移到那些为西城项目提供各种资源的百姓手上。

  诸如为西城项目提供家禽、菜蔬的应天百姓,为成衣城提供布料的官办、民办纺织厂。

  这经济,自然也就被带动了起来。

  只有流通的钱,才是真正的钱,才能为整个应天府的百姓带来更多的利益和好处,用以改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而邹学玉对于皇太子的提议,自然是无比赞同的。

  一旦朝廷当真要全面试行复刻应天城西城项目。

  那么不论是在苏州府还是凤阳府,都是在他直隶总督的地盘上。

  富裕起来的,也是他直隶道的百姓。

  虞大廉则是更加的开心了。

  且不说大明商号在项目上的分成,那是另外一回事。

  只说这西城项目上的营业税,可是归于他应天府藩库的。

  整

  请收藏:https://m.biququg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