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六十二章 合理劝谏_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但这东西真的是越早有越好,而且发电量越大越好。

  现在先有个一两万千瓦的装机量也够了,——自然不能和一百年后武汉两三百万千瓦的装机量比。

  而且武汉靠着长江,水系发达,完全可以利用一下水电。实际上武汉第一家电力公司就是用的水电。

  话说到时候如果真的用水电搞起了电解铝,还真挺环保……

  要知道李谕刚被“电”到这个时代之前,咱们已经开始考虑电解铝行业多用水电了,毕竟碳排放低。

  只不过清末民初这时候也没必要考虑这么多,毕竟就那么一点点的电力需求。现在用水电,算是歪打正着。

  李谕说:“另外,张大人,我想您还可以考虑一下生产化肥。”

  张之洞第一次听这个词:“化肥?”

  “就是肥料,化学肥料,简称化肥。”李谕说。

  “肥料?”张之洞又问,“施肥用吗?”

  李谕说:“没错。我看咱们的铁厂旁边就是兵工厂和钢药厂,我想材料还可以试着用来生产氮肥。”

  张之洞不明所以:“这也行?生产肥料干什么?我曾经也下过地,见到村民都用着农家肥。”

  李谕笑道:“那点哪够,如果可以使用化肥,起码可以提高一半的产量。”

  张之洞讶道:“提高一半的产量?!”

  李谕说:“是的,这就是现代工业的力量。”

  这种话李谕只能给张之洞提。

  因为实际上晚清的高级官员大都并不太关注农业生产,这是地方官也就是县令们最看重的。

  毕竟田税是县令的最大收入来头,这块收入按照官场规矩,是无人敢动的。

  高级官员们都知道下面官员的做法:用各种千奇百怪的手段抬高粮价。以前地方官是踢一脚称米的器皿,这一脚蕴含了地方官的看家本领,一脚下去粮食就少了。

  但到了晚清,地方官已经直接撕破脸,几乎等同明抢。直接不要米,而是折合成银子上缴。

  这里头能操作的空间可比踢一脚大了太多太多。

  比如一两银子本来折合100斤米,但是地方官们直接提高到100斤米要交5两银子。

  其中翻了四倍的利润空间就是官员们用于中饱私囊。

  不是明抢是什么?这就是晚清“爱民如子”的“父母官”。

  但上头官员基本不会管,因为大部分钱县令又要通过各种炭敬、冰敬孝敬上去。

  这是晚清官场的顽疾,而且是晚期恶性肿瘤,没治了。

  当然除了这个,晚清政府换上的晚期癌症还有不少,早就病入膏肓,任人宰割。

  由于田税非常关键,即便是平时比较仁慈的地方官,到了钱粮征收的时候,也非常狠辣。

  清朝有两个特别擅长写日记的,一个是大名鼎鼎的曾国藩,写了差不多130万字。

  另一个是广东一个县令,名叫杜凤治,这家伙更狠,当了14年县令

  请收藏:https://m.biququg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