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86章 高山下的花环_1980,从写歌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点,他就磨磨蹭蹭地不知道要拖到什么时候去。”

  “静芳,你以后就催的紧些?你看看,这不是很快就有了吗?咱们总算是完成这一次的任务了?”

  晓新笑着对静芳说文飞阳的懒散。

  “飞阳啊!你不能够过河拆桥吧?我帮你把事情办好了,我现在有事了,需要你来出手相助啊!”

  “时主编,你这样说让我以后还怎么见你啊?有什么事你就尽管开口,上刀山下火海我绝无二话?”

  “把你刚刚刊发的三首新歌的曲谱给送过来吧?我这里现在也是等着米下锅呐?”

  文飞阳一听就急急忙忙地,往《歌曲》编辑部又跑了一趟。

  等到这些事情全部都忙完之后,文飞阳准备开始动笔,写一部让他万分激动的小说:《高山下的花环》。

  文飞阳知道《高山下的花环》这部约九万字的小说,原作者的名字叫李春宝,首发于《十月》杂志1982年的第6期。

  在原来的历史上,电影《高山下的花环》上映以后,文飞阳看过电影,还特意找到了小说仔细阅读。

  并且,在后来互联网发达的年代,他还在网络上搜索到,关于李春宝创作小说《高山下的花环》的许多信息。

  八十年代,李春宝以作家的身份去前线作战部队采访,他在采访时了解到这样一件事。

  一个从农村入伍的连队干部,他的家乡属贫困地区,因此生前欠下一笔数目不小的账。

  上战场前,他在写给妻子的信中,他特意叮嘱,如果自己战死了,她要坚强地活下去,希望妻子和家人,不要向组织伸手,他欠的账可用抚恤金来还。这就是后来小说及电影《高山下的花环》中,梁三喜一家的原型。

  1982年,在有关部门联合召开的全国军事题材座谈会上,李春宝将构思好的《高山下的花环》,同《十月》编辑部编辑张守仁讲了。

  会议结束后,他没有回济南,而是在京城找了一处僻静之地火速赶写,用了半个多月就完成了全稿。

  文飞阳之所以要写这部《高山下的花环》小说,其实,是跟他此次去前线慰问有关系的。

  因为,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文飞阳恰好就听说了小说中梁三喜的原型,也就是那个农村入伍连队干部的故事。

  这一次前线之行,文飞阳所思所想了许多。

  抄袭别人的作品不好,可是,文飞阳已经想好了,今后有机会一定要从经济方面,大大地补偿一下李春宝。

  眼下才是1981年,距离《高山下的花环》发表还有一年多的时间。

  这是因为《十月》杂志目前还是双月刊,发行第6期就需要到了年底,这本杂志是从2004年起才改为月刊的。

  梁三喜、靳开来、赵蒙生、梁大娘,还有那个自称“小京城”的战士薛凯华,《高山下的花环》中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在文飞阳的脑海中不停地闪现。

  充分利用自己一切空余的时间,文飞阳废寝忘食地一个字、一个字,写出了这部约九万字的小说。

  小说写好以后,文飞阳没有着急马上就去发表,他仔仔细细地反复修改了好几遍,直到最终自己满意为止。

  发表《高山下的花环》,文飞阳考虑过好几个地方,其中,有《京城晚报》,还有马卫都工作的《青年文学》,以及《十月》杂志。

  在这三家报刊杂志中,应该是《十月》杂志的权威性、影响力在全国来说是最大的,可是,文飞阳与这个单位的人不是太熟悉。

  请收藏:https://m.biququg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