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从《论语》看孔子的“乐”_苦难岁月4-5作者爱毛一族 [一路上有你!苦难岁月里我们风雨同行]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窘境,物质的诱惑时,依然遵礼守道,有所操守。

  孔子的生活之乐,还是生活志趣与回归生命本初之乐。孔子面对日常事物,诸如一草一木,总是能表现出自己的生活情趣,在平常事物中窥见“生意”,觅得乐趣。

  孔子以“累累如丧家之犬”自嘲,这是一种自嘲,更是一种忘忧的豁达!这就是孔子:懂得生活之道,懂得在最坏的时候过最好的日子。四、教学之乐

  孔子是一名教育家,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成才与否,主要与后天教育、社会环境影响有关,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其弟子来自社会的各阶层,既有贵族子弟孟懿子,也有家境清贫的樊迟;有家累千金的子贡,也有穷居陋巷的颜回。

  他将自己一生中一大半的时间致力于教育事业,希望其弟子能够接过自己的思想衣钵而替他去实现一生的夙愿。

  纵观《论语》全文,书中他与弟子对话既有具体如何习艺、如何学诗、如何学礼的内容,又涉及从政、处世的内容。孔子独特的教育观念,使其培养出了“孔门七十二贤”。朱熹注:“弟子因孔子之言,记此十人,而并目其所长,分为四科。孔子教人各因其材,于此可见。”从上述评价就可以看出,孔子对于弟子的教育不仅仅从老师的角度,更多的是站在“慈父”的立场,他很巧妙地利用赞誉和批评二者结合的方式,达到教育目的。

  孔子为学生的点滴进步而欢欣,也会为学生的不思进取而痛心,他对每一个学生的呵护都源自内心,对于学生每日的修德习君子之道,也看成是自己的一场修行,并在其中找到真实的快乐。五、结语

  孔子的乐是在追求一种“灵魂的自由”之乐。孔子虽然在其生活的年代不得志,但确实是一个懂得“乐活、乐思”的天才,喜怒哀乐一眼洞穿,他用自己的内心,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用乐活的思维、乐思的眼光来看待世界,就算一样的日子也会过出不同的层次。孔子相信自己生命的本然,该激昂的时候,就热情地去展现生命的动能,该放松的时候,就去呈现宁静的本貌。尊重自己生命的本质,让它自然而然地呈现生命的本貌。这个时候就是他极乐的状态。山在心中

  /阿来

  在小饭馆里喝酥油茶的时候,我从窗口就看见了山的顶峰,在一道站满了金黄色桦树的山脊背后,庄重地升起一个银白色的塔尖,那样洁净的光芒,那样不可思议地闪亮着。我知道,那就是山的主峰。我没有说话,我想,这一阵子,它是属于我一个人的。

  当同伴们为哪一条路线最便捷又能看到更多的美丽风光争论不休时,我独自微笑不语。在这个时候,去不去那里,上不上那座雪山对我来说都无所谓。那山已在我心中了。

  请收藏:https://m.biququg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