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467章 国器(二)_476_大唐新秩序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相反,唐道袭非常热情的接见了来使,礼数十分周到,令楚国使者一点错都挑不出来。让楚国使者感到郁闷的是,蜀军对于再次北伐竟然没有一点兴致。

  说起来,王宗佶和三万西川子弟的战殁,带给蜀王和座下群臣的不是愤怒,而是恐惧。早在上党大战之后,成都就专门为了此事的应对讨论过一番,有些低阶武将曾经叫嚣着要再次出兵,向燕军讨个说法,可在殿中议事时,这个话题却遭到冷场的待遇。

  替王宗佶和西川字弟报仇?说的容易,谁去?蜀王指点殿中诸臣问,谁愿领兵?殿中无人敢于应允。

  冯涓年岁已老,整日介颤颤巍巍,让他领兵,这不是开玩笑么?恐怕走不到半路就得一命呜呼。

  杜光庭、韦庄、张格等人都是名满天下的学问家,著书立说可以,诗词歌赋没问题,哪怕是治理政务,也算一把好手,可要领兵,那就只能呵呵呵呵了。

  最后讨论来讨论去,兵还是要出的,但肯定不是北伐,而是趁着荆王马殷身死的机会,多抢点地盘,顺道打听打听这个新崛起的燕王肚子里究竟是哪一门道道?说实话,蜀国小朝廷虽然不敢名正言顺的出兵挑衅正如日中天的燕军,但身居蜀中之险,觉得自保还是没问题的。王建觉得,应该和燕王接触接触,想从燕王手上占点便宜或许很难,但试探试探自己能留下多少家底,这是最关键的。

  赵匡凝在邓州浴血的时候,临危受命的唐道袭早就占了均州和商州,唐道袭的信使也已经跑了洛阳不下四五次。唐道袭同样不是领兵的行家,但蜀中小朝廷觉得还是应该让他出川,谁叫他和李振关系匪浅呢?

  来回的信使联络中,唐道袭已经和李振达成了默契,或者说已经代表各自的主上达成了默契。蜀王认可燕王对朝廷的掌控,对燕王主导天子禅位一事并无太多异议,他甚至默认了燕王对九鼎的觊觎。李振则代表燕王承认了蜀王对两川和山南西道、东道部分州郡的统治。但有一条,燕王要求蜀王去国号,李振说,这是燕王的底线。

  唐道袭对此表示理解,早在出川之前,蜀王已经将之作为退让的条件,全权托付唐道袭去商谈了——虽然蜀王对“去国”很是心有不甘且恋恋不舍。

  唐道袭和李振一直争论的焦点在于,蜀军对关内诸州的侵扰。李振要求蜀军停止北上关内和陇右,并且要求把占领的上邽、清水等地退给朝廷。唐道袭当然不答允,作为支持燕王掌控朝廷的条件,唐道袭认为燕王应该给自己这边一点好处,除了上邽、清水外,还应该把陇州割让给蜀王。争来争去,最终双方同意,就以实际控制区为分界,蜀军已经占领的地盘,归蜀王管辖,但今后不得越界。

  商谈虽然艰苦,但消息传回成都时,蜀王表示满意,至少由此可以看出,燕王对和谈还是很有诚意的。

  因此,当赵匡凝的使者来到均州的时候,所能得到的收获自然寥寥。唐道袭甚至让使者回邓州劝说赵匡凝,要赵匡凝顺应大势,消消气。唐道袭说,他可以居中说项,帮助燕楚之间达成和解。

  喜欢大唐新秩序请大家收藏:大唐新秩序更新速度最快。(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龙坛书网:)

  请收藏:https://m.biququg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