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四章 进阶(十五)_天纵莫敌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四章进阶(十五)

  计划不如变化,莫敌在醴陵并没有住到五天,而是第三天就离开了这座将军之城。醴陵城市不大,将军不少,屈指一数,便是数十有多。程潜、何健、刘建绪、刘建藩、刘詠尧、李明灏、钟光仁、王芃生、陶广、陶柳……黄埔出身的将军更是一抓一大把,陈明仁、邓文仪、傅正模、贺光谦……甚至还有桂系的高级参将刘斐。在将军之城以一个非将军的身份游览,莫敌一肚子的不服气,再一想想此次返桂,便能挂上将星,便又挺胸突肚,显得踌躇满志起来。

  一打听程颂云的老家,竟然在距离七十里之遥的官庄,何健的也不近,茶山岭,四十里。刘建绪的在清安铺,也有五十里。听到莫敌想出这些地方走访,把杨汉烈笑到打跌,告诉莫敌,国军这么醴陵老鬼全是一班子土货,没有一个城里长大的,全是山里娃。唯一一个城里长大的名人,还是赤党那边的,叫李立三。想去看古迹,推荐一个地方:渌江书院。朱熹曾在那里讲学,与张栻在这里完成民中国文化史上极富盛名的“朱张会讲”。浙东学派婺学的创始人吕东莱更是把他短促人生中最精华的部分奉献给了渌江书院,而王阳明则在渌江书院将“鹅湖之会”的两百年争论进行了升华。

  如果说前面这一些还只是渌江书院的匆匆过客,那下面这一位则真正成了渌江书院的主人,那就是曾担任书院山长的左宗棠,左宗棠以他的人格魅力和精神趣向,给古老的渌江书院带来了不只一缕新风,算不上教育家的左宗棠却抓住了教育的实质和根本。

  首先是整肃院规和督勉教风学风。左山长要求学生每人每天都必须作学习笔记,晚上,他将书院“头门下钥”后,亲自逐一检览和查阅学生的笔记内容。接下来,他又以“朱子小学八则”作为院规,即以“洒扫、应对、进退三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为考察学生的准则。从修身齐家入手,进而达到养中制外、治国平天下的育人目的。

  举人出身的左宗棠到渌江书院做的第二件大事就是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删削了子史经义中空疏荒寂的说教,而增另了舆地、兵法和农经等课程。有时他还带领学生足出书斋登上西山,陟层峦览山川,指点攻守设伏,演练战阵后输。古朴陈陋的渌江学风一下子被左宗棠点化得清风朗朗,生气勃勃。

  千年书院以其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教学水平高、培养人才多,一举成为湘东子弟求知究学的首选之所。

  听到这一些名字,莫敌已经心痒难禁,第二天,也不要杨汉烈陪同,与周世铭叫了一辆人力车便去了书屋。在渌江边,一条小船将两人送到渌江南岸,只问了一个人,两人

  请收藏:https://m.biququg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