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从《论语》看孔子的“乐”_苦难岁月4-5作者爱毛一族 [一路上有你!苦难岁月里我们风雨同行]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数量、和其他食物搭配的比例等。最为世人所知的是《论语·乡党》:“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孔子在其饮食中一直恪守“礼”,因此他于饮食中获得了快乐。吃身体要吃的,而不是脑子要吃的;饮自己灵魂与心需要的,而不是身体情绪与欲望想要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孔子注重食物的品质,追求绿色简朴的生活原则,反映出孔子谨慎严苛的饮食习惯。“食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孔子的“色恶,不食”,恰恰是中国饮食文化追求颜色美观、和谐的重要思想基础和来源。中国传统的加工方法有:用加热内发法,激发出食物的香气,加调料、香料的外铄法,使食品散发出香气,达到味美的感官效应。

  “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则是从食物的烹调方式、火候掌控时间、食物的时令特征、食物切割方式和食物搭配来表现了孔子对于饮食烹调的讲究。

  上述关于孔子的饮食习惯都蕴含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和”思想,即为《中庸·第一章》:“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是一种圣人之道,随时恪守君子之礼,世俗的变化无法夺去拥有的天性,依旧对这个现实的俗世充满诚挚的祝福,以超越现实的冲动和努力,审视个体以及万物生命的终极价值。三、生活之乐

  《论语·述而》中的“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句让人们了解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孔子。程颐对其解释为:“此弟子善形容圣人处也,为申申字说不尽,故著夭夭字……惟圣人便自有中和之气。”虽孔子的一生不得意,但他在自己的生活中丝毫没有沉沦的气息,相反他积极、光亮而安详。闲暇无事在家,少了平时的正襟危坐,多了一份悠闲舒适,这样的清闲中依旧没有违背礼制的要求。

  “孔颜之乐”就集中表现出无论生活是清贫还是富足,孔子依旧能乐在其中,对生活保持明白清醒。《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于我如浮云。”这是颜回之乐同样也是孔子之乐。孔颜所乐的乃是自己的生活状态,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因此“孔颜之乐”的实质可以理解为一种清醒的幸福感。

  孔子的生活所乐,是说他身处物质困顿中依旧能怡然自乐。“孔颜之乐”就描述了这样的一幅画面:一位贤者,穿着粗布衣裳,吃着粗粮,睡觉没有枕头就拿胳膊充当,过着常人难以忍受的清苦的生活,但没有丝毫的愁苦,反而自得其乐,因为他心中有宽大与广阔的自由。在孔子看来,他的生活之乐不是锦衣玉食,而是不为外物所役。在面对生活

  请收藏:https://m.biququg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